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精准把握房屋症结
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跨越高速建设期,正全面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阶段。据统计,全国现有城镇房屋建筑约300亿平方米,其中大量建筑建于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与人体随年龄增长出现各种健康问题相似,建筑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材料性能退化、构件损伤积累的问题。使用超过30年的建筑,结构安全隐患更呈现几何级数增长。

若缺乏实时化的监测与管理,就容易出现“裂缝蔓延”“沉降加速”“倾斜累积”“振动反常”等问题。这与人们单靠偶尔感觉不舒服才去医院检查相似,没有实时“体检”,也就难以及时“救援”。在面对诸如此类的痛点时,WITBEE®万宾科技®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针对建筑的多种安全指标,使得城市改造、旧区改造、危旧房整治可以做到风险可控、更新有序。
一、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能做什么?
发现不及时、数据不连续是房屋监管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难题,这两大痛点曾长期制约着房屋安全管理的效率与精准度,无法形成完整的房屋健康变化轨迹。而今,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了转圜的余地。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如同为房屋装上了“神经网”,通过在房屋重点部位布设的传感器,实现对房屋健康状况的实时感知与动态监测,促使房屋体检迈入“智能化、全天候、高精度”的阶段。
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沉降、水平位移、倾斜、裂缝、风速风向、温湿度等多项关键指标,同步开展全方位的体检工作。这些实时采集的数据会通过5G/4G网络传输至云端平台,经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及时的分析处理,生成房屋健康状态评估报告。只要某一个指标出现异常,它将自动向上级发出预警信号,切实保障房屋使用安全。

二、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起到什么作用?
首先,房屋结构的损伤初期很难用肉眼察觉。而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记录沉降、裂缝等微小变化,在其萌芽阶段发出预警。例如,当地基沉降时,系统可提前提示房屋倾斜风险,为人员撤离和应急处置争取更多的时间,更有助于避免坍塌等安全事故。
其次,准确掌握结构状况是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的重点。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24小时监测建筑的各项健康指标,能够直观呈现结构老化或损伤的发展过程。依托这些数据,管理人员可以科学安排维修和加固时机,并且展开有针对性的养护措施,不仅能保持结构稳定,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损耗,使房屋等建筑在安全状态下实现更长的使用周期。
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让房屋不再默默承受“伤痛”,而是能够“说出”自己的健康状况,让城市更安全、生活更安心。
相关阅读:
工信部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