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破解“难发现、难预判、难处置”痛点
大坝在长期服役过程中,面临着水文情势变化、地质条件演变、材料老化损耗等多重挑战,坝体变形、渗流异常等安全隐患若未能及时察觉与处置,便可能引发溃坝等灾难性事故。而随着数字化转型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入推进,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也趋向智能化。WITBEE®万宾科技®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集数据采集、分析、报警与决策辅助于一体,让大坝养护工作更加及时、精准、科学。

一、大坝的风险特点
水库大坝的安全状态受水文、地质、结构等多重因素耦合影响,风险呈现出隐蔽性强、演变缓慢、危害巨大的特点。例如,坝体变形是最直观的危险,在水压力、温度变化与地质沉降作用下,大坝会产生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及倾斜等形变。渗流问题是大坝安全的另一重大隐患。水库蓄水后,水体会通过坝体孔隙、坝基岩体及两岸坝肩渗透,形成渗流场。当渗流速度过大时,会带走坝体或坝基中的细颗粒物质,引发管涌、流土等现象,导致坝体防渗性能下降。
此外,水情雨情的实时监测也至关重要,极端降雨引发的入库流量骤增可能导致水位超警,若泄洪不及时,将加剧坝体荷载,诱发安全风险。这些隐蔽性风险与管养手段的局限性,使得大坝养护面临“难发现、难预判、难处置”的三重痛点。

二、实现运维管理的提质增效
面对“难发现、难预判、难处置”的三重痛点,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以系统化的数据支撑为核心,有助于养护方式的智能化转变。它通过布设的高精度传感器,全天候监测水情、雨情、位移、渗压、渗流量等关键指标,形成对坝体及周边环境的感知网络。各类监测数据实时采集并上传至云端平台,实现信息的集中化管理与趋势研判。这种“感知—传输—分析”的体系不仅减少了人工测量误差,也使监测由被动记录向主动识别转变,让风险可以被早期识别、量化评估,为养护人员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在此基础上,系统的智能预警与闭环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了运维管理的精度与效率。当监测数据超过设定阈值时,它会自动触发报警,确保隐患第一时间被感知和响应,使问题处理速度更快、效率更高。通过这一“监测—预警—处置”的数字化闭环管理模式,不仅让大坝安全监测更加精准高效,也实现了运维工作的提质、增效与降险。
可以说,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犹如一位24小时坚守的“守坝人”,守护着每一座大坝的稳定运行,也守护着下游万千生灵的安宁。
相关阅读:
工信部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