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小病拖成大病”:建筑安全监测如何给房子做“全身体检”?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这样疑惑:“家里的墙怎么又裂开了?”、“这栋楼感觉有点歪了,是不是哪儿出毛病了?”其实,建筑并非静止不变的实体。自建成那一刻起,它就开始与环境进行持续“对抗”。气候、荷载、地质活动、材料老化等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结构性能。裂缝、渗水、倾斜、钢筋锈蚀...这些现象是建筑“身体”发出的信号。而这些“小病”若不及时诊治,很可能演变为“重疾”。

一、房子有何种“病症”
建筑“生病”有着具体的表现形式,这些“病症”可大致分为外观可见与内部隐藏两类。外观可见的“病症”最为常见,比如墙面开裂、混凝土剥落、外墙渗水、瓷砖空鼓等。以墙面裂缝为例,温度变化导致的热胀冷缩会使墙体产生细微裂缝,初期可能仅几毫米宽,但长期雨水渗入会侵蚀内部结构,逐渐扩大裂缝范围。
相比之下,隐藏在建筑内部的“病症”更为危险。基础沉降是典型的内部结构问题,由于地质条件变化或地下水位波动,建筑地基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可能导致门窗无法顺畅开关、地板起翘,但肉眼难以直接判断沉降程度。结构疲劳则是长期荷载作用的结果,比如高层建筑的承重梁、桥梁的支座,在反复受力过程中会出现微观损伤累积,初期无明显迹象,一旦达到临界值可能突然不堪重负。此外,钢筋锈蚀、钢结构节点松动等问题,也都属于隐藏“病症”,它们如同建筑体内的“慢性病”,缓慢侵蚀着建筑的健康。
那么,对于这些“病症”,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像人做体检一样,对建筑进行系统、持续的健康检查?WITBEE®万宾科技®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可以!它是实时化、自动化的监测系统,不依靠人力、不受肉眼观察的局限,可以全时段监测内外部结构、气象环境的动态变化,犹如每一栋房屋的“健康管家”。

二、从定位到诊治,如何闭环?
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是集成多种传感器设备的智能化系统,它可以汇聚各个传感器所采集的实时数据,如建筑的沉降、水平位移、倾斜、裂缝、振动等结构健康指标,以及风速风向、温湿度、降雨量等周边环境数据。这些数据在软件平台上将集中呈现,为管控单位提供在线化服务。他们足不出户便可以随时掌握辖区内建筑的健康指标波动趋势。
在监测的过程之中,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也并非一味的记录,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同步分析和识别。在此过程中,它将剔除因环境、温度等干扰存在的错误数据,并从中分析每一个监测指标的波动是否正常。当内部结构出现变形、振动幅度大、裂缝又宽又长等危险时,系统将立即报警并提供具体位置。工程师可以根据系统提示,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巡查与修复,,避免盲目施工和资源浪费等,形成“监测—预警—诊断—修复”的完整闭环。
在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支撑之下,不仅能有效避免小病拖成大病,还可以在根本上延长建筑的安全使用寿命,让房子更健康、城市更安全。
相关阅读:
工信部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