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精准高效的城市内涝监测预警体系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极端强降水事件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强度冲击着我国城市安全。水利部科技委最新咨询报告明确指出,近年来我国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持续上升,暴雨日数较常年平均值增加11%。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2024年湖南黄兴极端暴雨、2025年北京“7·27”特大暴雨等事件,无不警示我们:城市内涝已从“多年一遇”演变为“年年可能遇”的常态性风险。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加强城市内涝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已成为提升城市韧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由之路。

一、城市内涝的三大特征与四大挑战
三大特征:
突发性强:局地强降水往往在数小时内形成严重内涝,2021年郑州最大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创中国大陆气象观测纪录
影响面广:内涝不仅造成交通瘫痪,更引发电力中断、通信基站受损、地下空间淹没等连锁反应
灾害链长:单一内涝事件可能衍生出公共卫生、社会稳定、经济损失等多重问题
四大挑战:
预报精度不足:传统气象预报难以精准捕捉小尺度局地强降水
监测网络稀疏:现有雨量站、水位站密度不足以支撑精准内涝预报
响应时效滞后:从监测到预警的转化效率有待提升
部门协同不足:气象、水利、应急、交通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二、城市内涝监测构建 “三道防线”
1. 加强监测设备布局,实现 “全覆盖、无死角” 监测
城市内涝监测的基础是 “看得见、测得到”,需以 “高风险区域优先” 为原则,构建由气象卫星、雷达水位监测仪、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 “三道防线”:
在暴雨集中来源区(如城市上游山区)、内涝易发区(如低洼地段、地下通道)加密布设水位监测设备(雷达水位监测仪),对中小流域和山洪沟面雨量开展连续、全覆盖精准监测,实时捕捉降水强度、范围变化;
增加城区雨量站、水文站密度,提高设备建设标准 —— 选用抗干扰性强、传输稳定的监测设备,强化 4G/5G、卫星等多渠道通信保障,避免极端天气下数据中断;
在城市管网关键节点、易积水路段布设水位传感器、视频监控设备,同步监测路面积水深度、管网水流速度,形成 “空中 - 地面 - 地下” 立体监测网络。
2. 推动数据耦合应用,提升监测数据 “含金量”
单一设备监测数据难以全面反映内涝态势,需通过数据融合打破 “信息孤岛”:
将水利测雨雷达数据与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探测数据深度耦合,弥补单设备在监测范围、精度上的不足 —— 例如,气象卫星可提供大范围降水趋势,水文雷达则能精准捕捉局地强降水细节,两者结合可更准确判断降水对城市的影响范围;
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整合气象、水利、城管、交通等部门监测数据,实时更新降水、水位、积水、交通流量等信息,为后续预报预警、排涝调度提供 “一站式” 数据支持。

3. 强化短临预报预警,为防御争取 “黄金时间”
城市内涝防御的关键是 “早知道、早准备”,需通过模型研发提升预报精准度和时效性:
加强降雨预报模型研发应用,重点突破 “0-6 小时短临预报” 技术,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动态调整预报结果,将降水落点、强度、持续时间的预报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
构建 “监测 - 预报 - 预警” 联动机制 —当监测数据显示降水达到阈值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通过短信、APP、社交媒体、路面预警屏等渠道,向公众推送积水路段提示、避险建议,向相关部门推送排涝调度指令,为群众转移、设备启动赢得时间。
城市内涝监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城市安全、人民安危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气候变化持续加剧,极端降水事件将更加频繁,建立健全精准、高效、智慧的内涝监测预警体系刻不容缓。我们需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和能力提升,筑牢城市安全运行的监测防线,让每一座城市在面对极端天气时都能从容应对、韧性永续。
相关阅读:
工信部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