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汛期市政排水管网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城市规模持续扩张,我国城市在汛期面临的排水压力日益严峻。每逢强降雨,道路积水、地下空间倒灌、交通瘫痪甚至人员伤亡等事件频发,暴露出当前市政排水系统在设计、运维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多重短板。如何科学应对汛期挑战,已成为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关键课题。

一、汛期排水系统面临的核心问题
1. 预警滞后,隐蔽风险难防控
传统监测依赖人工巡查与定点观测,对地下通道、低洼小区等区域的隐蔽积水捕捉不及时,常出现 “地面无积水、地下已淹泡” 的隐患。且缺乏与气象数据的联动分析,内涝预警提前量不足,难以快速组织人员疏散与交通管控,突发积水导致的车辆被困、人员伤亡事件时有发生。
2. 管网退化,排水能力打折扣
城市部分排水管网建设年代久远,材质老化引发腐蚀、变形、渗漏等问题,不仅降低过流能力,还可能诱发路面塌陷。同时,落叶、泥沙、建筑垃圾等杂物长期淤积,加上雨污混接、工业废水偷排等行为,导致管网堵塞频发,暴雨时易出现溢流、路面冒水,进一步削弱排水效率。
3. 监管薄弱,污染溯源效率低
传统水质监测依赖人工采样化验,存在采样频次低、数据滞后的局限,难以实时捕捉 COD、氨氮等指标异常,污染事件发现不及时。入河排口、截流井等关键节点缺乏水质 - 流量联动监测,一旦发生污染,无法快速锁定源头,影响水环境治理成效。
4. 运维低效,管理协同性不足
排水管网及附属设施分属多部门管理,泵站运行、管网监测、养护工单等数据形成 “孤岛”,缺乏统一调度支撑。泵站启停、调蓄设施调度等依赖人工经验,易造成能源浪费或排涝不及时;井盖缺失、设备故障等问题难以及时察觉,运维响应效率亟待提升。

二、汛期排水难题破解措施
1. 构建全链条智能监测体系
在易涝点、管网关键节点、泵站、排口等场景部署智能感知终端,实时采集水位、流量、水质等数据。例如,通过地埋式积水监测仪,可捕捉地下隐蔽积水并监测漏电风险;雷达超声流量仪能够精准计量管网流量,识别堵塞前兆;水质监测仪则对偷排行为实现分钟级预警。通过“监测—预警—处置”闭环,提升风险响应速度。
2. 强化预报预警与调度协同
融合气象数据与管网运行数据,构建内涝模拟与风险预警模型。当降雨强度加大或管网液位异常上升时,系统可自动触发预警,并联动泵站启停、调蓄池蓄排,实现“雨—网—站—河”协同调度,有效缓解管网运行压力。
3. 推动数据驱动的运维升级
依托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技术,实现设备远程监控、健康自检与故障预警,大幅降低人工巡检频次与运维成本。通过统一数据平台,打通水务、城管、应急等多部门系统,形成“一网统管”的排水治理新机制,提升整体运维效率。
4. 统筹工程改造与智能部署
结合管网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工程,同步部署智能监测设备,实现“新建项目同步嵌入、存量设施分步升级”。特别是在高风险区域、人员密集区、水质敏感地带优先部署,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汛期排水管网的安全运行,是城市韧性的重要体现。通过 “智能监测 + 设施升级 + 智慧调度 + 精细运维” 的综合方案,既能快速破解内涝预警滞后、管网堵塞、监管薄弱等突出问题,又能持续提升排水系统运行效率与水环境治理水平。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市政排水将逐步实现 “风险可防、隐患可治、污染可控”,为城市安全度汛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屏障。
相关阅读:
工信部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