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革委等5部门印发《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制定《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明确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更新改造,有序实施城市泛在感知工程,在管道泄漏爆管风险点、道路边坡风险点、地质灾害易发点、防洪排涝关键节点、易涝积水点、城市桥梁隧道等风险高发区域,统一规划、集约部署城市智能感知终端设备。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化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推动城市燃气、供水、排水、供热、桥梁、隧道、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管理,加强城市道路塌陷隐患排查整治。建立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适度超前布局低空数据基础设施,支撑城市巡检、物流配送、生产作业等场景,推动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和云控基础平台建设,提升车路协同水平。

随着《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的发布,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成为提升城市安全运行能力的重要抓手。城市生命线涵盖燃气、供水、排水、供热、桥梁、隧道、综合管廊等关键基础设施,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转、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线”。通过全域数字化转型,构建城市生命线健康监测体系,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燃气监测系统
构建全天候泄漏监测与预警体系燃气管网是城市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行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部署高灵敏度气体传感器、压力监测设备和智能巡检系统,实现对燃气管道泄漏、异常压力波动等风险的实时感知和预警。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可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提前识别潜在故障点,有效防范燃气爆炸、中毒等事故的发生。

供水监测系统
保障水质安全与稳定供应城市供水系统关系民生基本需求,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通过在水源地、水厂、管网关键节点部署水质传感器、压力计、流量计等设备,实时监测PH值、浊度、余氯、重金属等水质指标及管网运行状态,实现供水系统的可视化、可预测化管理。一旦发现异常,系统可自动报警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供水安全稳定。

排水监测系统
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排水系统的智能化是应对极端天气、防范城市内涝的重要手段。通过在排水口、泵站、雨水井、低洼地段等关键区域部署水位计、流速传感器、雨量计等设备,实现对排水系统的动态监测。结合气象数据和AI预测模型,可提前预判内涝风险区域,优化排水调度方案,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供热监测系统
实现热力管网智能调控供热系统涉及千家万户的冬季温暖,其运行效率和稳定性至关重要。通过在热源、换热站、管网关键节点部署温度、压力、流量传感器,结合智能调控系统,实现热力供应的精准调度与动态平衡。同时,系统可对管道老化、泄漏等问题进行早期识别和预警,提升供热系统的安全性和能效水平。

桥梁监测系统
构建结构健康动态评估机制桥梁是城市交通的枢纽,其结构安全直接关系到交通运行安全。通过在桥梁关键部位布设应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振动传感器、裂缝监测仪等设备,结合大数据分析和AI模型,对桥梁结构的健康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与评估。系统可识别结构异常、变形趋势等风险,为桥梁养护、维修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隧道监测系统
提升结构安全与运营保障能力隧道系统复杂且封闭,其结构安全和运营稳定性至关重要。通过部署温湿度传感器、渗水监测设备、裂缝探测器等,对隧道衬砌、排水系统、通风系统等进行全天候监测。结合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可实现对隧道内异常行为、交通事故的自动识别和快速响应,全面提升隧道运行的安全性与智能化水平。

综合监测管廊
打造城市“地下生命线”的智慧大脑综合管廊是城市地下管线的重要载体,其安全运行对城市功能至关重要。通过部署温湿度、气体浓度、水位、入侵报警等传感器,结合视频监控与智能巡检机器人,实现对管廊环境、管线状态的全方位监测。系统可自动识别火灾、渗漏、入侵等风险,并联动应急处置机制,确保管廊安全运行、各类管线稳定输送。

通过全域数字化转型,城市生命线健康监测体系将实现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警”、从“人工巡检”向“智能感知”的转变,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韧性与运行效率,为建设安全、高效、宜居的智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阅读:
                                    
 
        
             工信部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