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以感知为基础,助力大坝管理数字化
在我国的江河流域与山川丘陵间,密布着成千上万座水库大坝。它们或拦洪削峰、或调蓄供水、或灌溉发电,是城市的重要命脉工程。而大坝体量庞大、结构复杂,且服役时间跨度长、运行环境多变,一旦出现渗漏、变形、滑塌等险情,所造成的损失可能难以估量。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署名文章《建设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加快构建智能大坝。这也为水库大坝安全管理走向基于实时感知、智能分析的数字化、智慧化运维体系提供指引。那么,如何在数字时代下,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对大坝安全的“全天候、全过程”感知与预警呢?
一、大坝监测之困
我国现有各类水库大坝约9.5万座,其中不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老坝。经过长时间的运行,这些大坝不可避免地面临老化、病险、监测延迟等问题。据统计,高坝比例高、病险库数量多,是当前我国大坝运行的突出特征。部分中小型水库缺乏完善的监测与自动化设施,仍然依赖人工巡查、定期测量等传统手段。如遇到极端天气、强降雨或突发地质活动,人工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无法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
此外,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水文事件频发,水库运行工况愈加复杂。暴雨、洪峰频次增多,水库的水位变化剧烈,大坝结构受力、渗流条件、变形特征便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WITBEE®万宾科技®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在解大坝监测之困方面,以感知为基础,实时采集大坝的变形、应力、渗流、温度、位移、水位等运行数据,有助于实现大坝安全监测手段的数字化升级。

二、助力现代水利治理体系建设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全面监测大坝关键部位的运行状态,能够形成对大坝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立体感知。这些监测数据通过统一的5G/4G通信网络进行传输,能够适应不同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保证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和安全性,为工作人员进行分析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在这一前提之下,当监测参数超过设定的报警阈值时,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会自动发布报警信息,并将其推送至管理终端与值班人员手机上,实现第一时间的预警响应。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可以直观地查看坝体变形、渗流分布、应力演化等动态变化,依据智能算法、数据模型,评估坝体的结构稳定性、渗流安全性和运行危险程度,为水库大坝的长期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它不仅让大坝管理者看得更清、想得更远、管得更稳,更为促进水库大坝建设运行管理数字化转型带来智慧的力量。
相关阅读:
工信部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