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难、预警慢?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如何“破局”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入深度发展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密度和复杂度远超以往。当我们享受着自来水的便利、稳定的供电与燃气供应时,其实这背后离不开庞大的网络:桥梁、隧道、排水管网、燃气管道、供水管道、综合管廊……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生命线。
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关于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的发布,也无一不指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WITBEE®万宾科技®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用科技破解着“监测难、预警慢”的顽疾。
一、监测难、预警慢带来的影响
一是隐蔽性。
地下管网纵横交错,埋设深、分布广,日常维护靠人工巡查更多的关注点在于表面,深层次的结构风险难以被及时发现。
二是复杂性。
不同系统之间相互耦合,例如燃气泄漏可能影响综合管廊运行,单一的监测手段难以覆盖全局。
三是时效性。
当突发事故来临时,依赖人工上报、研判,会让时间一点点流逝,从而错过处置事故的最佳时间。
那么,监测难、预警慢突破口在哪里?在于形成一个完整的感知、预警、处置闭环。这就是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的意义所在。
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可以覆盖桥梁、隧道、排水管网、燃气管道、供水管道、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例如,智能视觉形变仪实时监测桥梁、隧道的变形、位移变化;雷达水位监测仪实时监测排水管网的水位高低起伏;智能漏损监测仪实时监测供水管道的漏失声波;智能气体监测仪实时监测燃气系统的气体浓度变化;智能应变传感器实时监测管廊的结构应力等等。一个个传感器织成的“感知网络”,让城市会“说话”,让风险能“自报家门”。
如今,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的实时感知让城市具备了主动识别风险的能力。燃气管网一旦出现轻微泄漏;桥梁一旦出现位移、排水系统一旦水位居高不下等,其内部配备的各个传感器就能第一时间判断是否为危险信号,进而在事故扩大之前就发出警报。这样的能力,让原本难以预知的小问题转化为可控、可管理的早期隐患,提升了风险防控的前置性和科学性,也减少了处置过程之中的混乱和资源浪费。
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所带来的,不仅是一套技术工具,更是一种具有“活力”的城市治理思维。它让科技嵌入城市运行的血脉,帮助城市学会“自我求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