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采样到智能预警:水文监测如何靠信息化“先知先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水文监测大多依赖人工观测和阶段性采样。工作人员蹲守在河边,手动量取水位、取样分析水质,再将数据整理上报。这样的方式虽然朴素,但缓慢、零散等问题也显而易见。随着如今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洪水暴雨、干旱断流都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条河流或一片湖泊的命运。有时等工作人员把数据汇总出来,危险可能已经发生。而信息化的价值所在在于,它不仅能够实现数据自动化采集、存储,更意味着对数据的智能化分析、预警。
一、水文监测如何迈向信息化
1.自动化感知:布设配套的传感器,弥补人工的间歇采集局限,实现全天候、连续的“观察”。
2.实时化传输:通过5G/4G通信技术,让数据不再停留,而是瞬时上传到云端。
3.智能化分析——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
4.可视化展示:让复杂的监测信息在“一张图”上动态展现,管理者一眼即可掌握全局。
5.主动化预警: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触发报警,便于管理者及时排涝、开闸泄洪等应急措施。
在信息化的浪潮中,WITBEE®万宾科技®水环境综合治理监测系统脱颖而出,贯穿“采集—分析—预警—决策”的全流程。
二、让科技落地
水环境综合治理监测系统涵盖监测水位、流速、水质、降雨、气象等多参数的传感器。比如雷达水位监测仪可以不受泥沙和漂浮物干扰,精准监测水位变化;智能水质监测仪则能实时检测COD、氨氮、溶解氧等指标。通过分布在河道沿岸布设,实现24小时的巡检“模式”。所有传感器的数据都会实时传输到云平台,保证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可靠性。
在指挥中心的屏幕上,河湖的水位曲线、雨量分布、水质状态等会同步呈现。管理者无需等待下属逐级汇报,只要看一眼大屏,就能“先行一步”判断哪个区域可能出现洪水,哪里需要立即进行“救援”。比如,当河道水位在短时间内出现突然上涨的趋势,系统会立即判断是否存在洪涝风险并发出预警。对于水质突变状况,它也能快速识别污染并进行反向的溯源,预防“黑臭水体”蔓延至更广泛的区域。
水环境综合治理监测系统以一张无形却强大的数据网络,织牢城市与河湖流域的安全防线,把威胁城市生命线的灾害风险降低到最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