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管网漏损率为何居高不下?解决路径有哪些?
供水管网作为城市水循环的“血管系统”,其漏损问题不仅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影响着供水稳定性与民生保障能力。部分地区漏损率居高不下,背后既有技术瓶颈的制约,也有管理体系的短板。应对这一难题,需要从成因剖析入手,探寻系统性解决路径。
一、漏损率居高不下的核心成因
1.人工检测模式难以适应城市化发展:传统检漏依赖人工听音,受管网隐蔽性、地下结构复杂及用水高峰干扰,探漏难度大;专业人员培养周期长,效率有限,难以覆盖庞大管网,导致漏点漏检。
2.地势地貌引发供水压力失衡:高海拔区域因自然条件形成低压区,若强制提升压力保障供水,会导致局部管网长期高压运行,增加爆管风险并加速管道老化,陷入“低压不足、高压隐患”的困境。
3.缺乏全局化压力管控能力:部分地区监测密度不足,调度人员无法实时掌握全域压力变化,难以动态调整运行方案;科学减压虽能减少漏损、延长管网寿命,但缺乏数据支撑的盲目调控易引发新问题。
二、破解漏损难题的关键路径
1.构建智能化监测网络:部署供水管网监测系统,通过智能终端实时监测管网设施及水质,实现压力平衡、流量稳定的动态管控;及时捕捉爆管前兆并预警,为漏点定位、用水分析提供数据支撑,突破人工检测局限。
2.优化全域压力调控机制:基于监测数据建立“分区管控、动态适配”模式,高海拔低压区通过局部加压设备精准补压,低海拔区域科学减压至安全区间,既保障供水质量,又降低爆管概率,从源头减少漏损。
3.完善全生命周期维护体系:结合监测数据建立分级维护制度,对高频漏损区优先更换老旧管道,对压力波动路段加强巡检,变被动抢修为主动预防;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管网信息,实现材质、铺设时间等数据可视化管理,辅助维护决策。
供水管网漏损治理不是单一环节的改进,而是从技术到管理的系统性变革。唯有通过智能化监测打破信息壁垒,通过精细化调控平衡供需矛盾,通过全周期维护延缓管道老化,才能逐步降低漏损率,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城市供水安全筑牢防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