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隧道安全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隧道作为地下工程的重要载体,其结构安全受地质条件、运营荷载、环境侵蚀等多重因素影响,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等特点。要让隧道安全风险处于可控范围,通要过技术赋能与机制协同,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区间。
一、全域感知:为风险监测奠定基础
WITBEE®万宾科技®隧道安全监测系统实时掌握隧道状态,通过多维度监测捕捉潜在隐患:
1.结构安全监测:部署智能结构诊断器,实时追踪衬砌变形、裂缝发展及应力变化,尤其关注断层破碎带、浅埋段等薄弱区域的结构稳定性;利用倾角振动监测仪捕捉隧道轴线偏移与振动响应,及时发现不均匀沉降等问题。
2.环境与运营监测:安装智能温度监测仪、智能气体监测仪,监测洞内一氧化碳等气体浓度及通风状况;通过视频监控,捕捉车辆滞留、超速等运营异常,同时监测消防、照明等设备的运行状态。
3.地质与水文监测:对隧道周边围岩、地下水进行监测,捕捉水位变化、围岩松动等情况,提前预警突水、塌方等地质风险。
这些监测设备形成“立体感知网”,将结构、环境、运营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为风险识别提供数据支撑。
二、智能预警:让风险“显形”于萌芽阶段
监测数据的价值在于提前预警,需通过分级响应机制将风险信号转化为行动指令:
1.阈值预警:为各类参数设定安全阈值,如位移速率、气体浓度等,一旦超标立即触发对应等级预警(一般、橙色、红色),明确风险影响范围与紧急程度。
2.趋势预警:通过算法分析数据变化趋势,例如衬砌变形速率虽未超标但持续加快,或渗水量呈周期性递增,这些趋势性变化可能预示风险升级,需提前介入。
3.联动预警:整合多源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如“围岩位移加大+渗水量突增”可能指向地质失稳风险,通过交叉验证提升预警准确性,避免单一数据误判。
预警信息需定向推送至养护、应急等部门,明确响应责任与处置时限,确保风险不被延误。
三、高效处置:用机制“托底”风险应对
风险可控的核心是将预警转化为有效行动,需建立标准化处置体系:
1.分级处置流程:针对不同等级预警制定对应方案,一般预警由养护团队现场核查;橙色预警启动专项检查与临时管控(如限载、限速);红色预警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疏散人员并封闭隧道。
2.资源联动机制:将监测平台与应急指挥系统对接,自动关联附近救援队伍、物资储备点及备用通道信息,确保抢险设备、人员快速到位。例如,有害气体泄漏时,系统可快速调度通风设备与专业封堵团队。
隧道安全监测系统让隧道安全风险处于可控范围,通过“感知-预警-处置-优化”的闭环管理,实现风险可知、可防、可治。这需要技术手段与管理机制深度融合,既依赖智能设备捕捉细微变化,也依靠标准化流程保障响应效率,最终为隧道安全运行筑起坚实防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