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的监测点部署在哪儿最合适?涉及哪些监测内容?
与地面建筑不同,隧道深埋地下或穿越山体、河床,所处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周围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对结构产生影响。无论是岩体变形、地下水渗流、地应力调整,还是外部施工扰动,都可能导致拱顶下沉、侧壁位移、衬砌开裂等安全隐患。

隧道的运行环境也更加封闭,当其出现突发性结构异常时,人员疏散和抢修都极为困难。因此,隧道结构安全监测工作不仅关乎其寿命,更直接关联行车安全与社会运行的稳定。可以说,隧道所处位置越复杂,监测的重要性就越高。在这一领域,WITBEE®万宾科技®隧道安全监测系统 提供了一种系统化、自动化的监测手段。它通过多类型传感器协同工作,实现隧道结构形变、受力、裂缝、位移、姿态等多维度监测。
一、监测点部署逻辑
由于隧道属于长线性结构,其受力分布、环境条件、围岩稳定性在不同位置往往差异明显,因此监测点应根据结构特征与风险分布合理部署。其监测点应覆盖隧道的关键受力部位、变形区域以及环境敏感位置。通过在这些节点设置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可以实现全面、分层次的监测,形成数据互补与异常交叉验证的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WITBEE®万宾科技®隧道安全监测系统通常在以下区域布设监测点:拱顶下沉观测点、关键受力部位、隧道洞口边等。每个区域对应不同的监测指标和设备组合,形成一个更加立体的感知网络。

二、监测区域及作用
拱顶下沉与结构形变监测主要依靠智能视觉形变仪。这类设备通过高精度视觉测量技术,能够非接触式地捕捉拱顶及隧道断面的位移变化,测量精度可达亚毫米级,且不受隧道内粉尘、振动等环境因素的干扰。它可以实时生成隧道断面的形变曲线,直观反映拱顶下沉、边墙收敛等情况,为判断结构是否发生挤压变形提供直接依据。
关键受力部位的应变监测则离不开智能应变传感器。将其安装于支护钢拱架、衬砌混凝土等关键构件上,能够实时采集结构在受力过程中的应变变化,精准掌握构件的内力分布状态。当应变值超过预设阈值时会立即发出预警,提示管理人员检查构件是否出现疲劳损伤或过载情况。
隧道洞口边及围岩的位移监测,GNSS监测一体机更适配。它结合卫星定位技术,能够实时获取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变化,精度可达毫米级。这种监测方式覆盖范围广,不受地形限制,能够及时发现边坡的滑动或围岩的整体位移,为滑坡、崩塌等灾害的预警提供精准数据。
各个监测点产生的数据将汇集在隧道安全监测系统中,形成完整的隧道健康画像,使得工作人员拥有随时了解隧道状态的“能力”,从根本上保障隧道的长期稳定与稳固性。
相关阅读
工信部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