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高桥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桥梁监测系统如何把脉桥梁安全
2025年9月28日,世界桥梁史上又迎来了一座新的里程碑——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这座大桥无论横向跨度还是纵向高度都刷新了世界纪录,成为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的重要枢纽。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当下,这些宏伟的桥梁也不再只是跨越江河沟壑的工具,更是支撑城市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因此,桥梁一旦出现裂缝、位移甚至垮塌等问题,影响的不只是车辆通行,更可能是城市的稳定、社会的安宁。于是,如何在桥梁漫长的服役周期中,科学、实时的记录桥梁的“生命体征”,城市保证桥梁安全、可靠的必答题。
一、桥梁的“生命曲线”
桥梁的运营期像是一个不断“衰老”的过程。就像人体会随年龄增长而出现心血管或关节问题,桥梁在风吹雨打、车辆碾压中,也会在各种作用下出现累积疲劳与损伤。
1.应力作用:车辆荷载长期作用在桥面,使钢索、混凝土产生疲劳,微小裂缝、形变等隐患可能逐渐扩大。
2.环境侵蚀:雨水、湿气、酸性物质的侵入,会导致钢筋锈蚀,削弱桥梁自身的承载力。
3.温度变化:昼夜温差和四季更替,可能使得桥梁产生反复伸缩,影响桥梁主梁、支座等位置的结构稳定。
4.突发事件:地震、泥石流或船舶撞击等意外冲击,也可能瞬间改变桥梁的受力状态。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悄然改变桥梁的“健康指数”。如果缺乏更精准、高效的监测与评估,许多隐患可能在肉眼察觉前就已积累至危险水平。WITBEE®万宾科技®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对此拿出了“杀手锏”,它用数据搭建桥梁“健康档案”,成为桥梁安全养护过程中的“秘密”武器。
二、以数据为引,筑牢安全防线
在以往的桥梁管理中,主要依靠定期检查,即专业人员通过观察、拍照、记录来发现病害。这种方式虽能发现显性问题,但存在几个突出局限:
1.监测周期长,无法实时掌握桥梁的健康状态;
2.随机性强,检查人员不可能一时之内完成全部的桥梁检查工作;
3.对微小隐患的识别度不足,需要等损伤特别明显后才能发现。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却可以弥补上述的缺陷,通过实时采集桥梁的位移、沉降、倾斜、索力、应力、加速度、振动频率、温湿度等数据,实现对桥梁动态的实时感应。其配套的4G/5G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技术等,更可以对庞杂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分析、传输,让管理部门随时“听见”它的脉搏、“看到”它的状态。当任意一项指标超出预警阈值时,系统更能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完成自动预警,帮助管理者判断安全风险,并为其进行抢险和维护争取了充裕的时间。
正是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守护下,桥梁的每一次微小形变等都可感知,也让风险在酝酿之初便被发现,为人们的出行和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