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廊内每个监测布点有什么“讲究”?
在繁华的城市中,人们看到的是车流、灯火和高楼;而在不为人知的地下,同样存在一张庞大的“走廊”。这就是地下管廊,它将供水、供电、供热、燃气、通信等关键管线集中在一条廊道中运行。表面上看,这是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的聪明办法,但它也带来了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如何在一个密闭空间里,确保其结构、环境以及不同种类管线的安全。其实,每一个监测布点都有其背后的逻辑。若把地下管廊比作一个人体,那么监测布点就像神经末梢,它们需要各司其职,才能确保这条“城市血脉”运转顺畅。
一、管廊本体结构的布点逻辑
1.智能应变传感器
地下管廊的结构是运转的基础。如果廊体本身出现问题,所有内部设施都会受到影响。WITBEE®万宾科技®智能应变传感器EN100-C-FS的作用,就在于实时监测混凝土或钢结构在受力后的细微变化。应变并不是肉眼能轻易看到的,它可能只是一点点形变,却代表着结构受力状态的改变。通过实时数据的上报,可以更轻松地判断哪些区域受力不均匀等。
这种布点常常选择在转角处、接缝处以及受力明显的支撑点,就像给“骨骼关节”戴上了健康手环。它的讲究在于,不仅能监测到变化,还能代表整体结构状态。
2.倾角振动监测仪
如果把应变监测比作“慢性病体检”,那么倾角和振动监测就是应对“突发事故”。地下管廊受到地面交通震动、地质活动甚至小规模地震时,都会出现轻微倾斜或振动。安装在重要节点的倾角振动监测仪,可以第一时间上报和预警这种动态信号。其布点讲究在于位置的挑选:例如接近地表的廊段、与地铁平行的区间、以及靠近重型交通道路的上方。这些点更易受到外界扰动,监测到的数据也更具价值。
3.智能位移传感器
位移监测看似与应变和振动重复,其实关注点则完全不同。智能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廊体相对位置的变化,比如整体下沉、廊体裂缝或局部位移。这类情况常见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布点时,通常选择在接缝、沉降缝等的特殊区段,更强调覆盖不同区段。
二、廊内环境的布点逻辑
1.智能温度传感器
地下管廊空间封闭,因此散热条件有限。当廊内的温度过高过热,不仅损坏其自身,还可能波及整个舱室。智能温度传感器在这种环境下不可或缺。其布设的讲究在于分层和分区:既要在管线集中处监测温度变化,也要在通风口等散热不畅的位置布点。这样才能确保对整个管廊内温度异常的感知足够全面,而不是只盯着一处。
2.智能气体监测仪
地下空间的最大隐患之一,就是燃气、有害气体等聚集。无论是燃气管道的泄漏,还是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都可能危及管廊甚至作业人员的安全。智能气体监测仪的布点逻辑,重在覆盖气体容易滞留的低洼区域和气流不畅的角落。它的讲究在于监测甲烷、一氧化碳、氧气等主要气体,例如靠近燃气管道的舱室,要重点监测甲烷浓度。
3.雷达水位监测仪
积水是地下管廊的另一大威胁。暴雨来临时,排水不畅会让积水快速上涨,甚至倒灌。雷达水位监测仪布点的讲究,是要选择易积水的区域,比如低洼舱室、排水井附近。其布点的意义在于提前预警,避免廊道成为“暗河”。
三、入廊管线的布点逻辑
1.智能压力监测仪
进入管廊的管道种类繁多,其中很多承载着高压流体。智能压力监测仪的布点就像给管道装上“血压计”。在压力出现异常波动实,就可能代表阀门故障、泄漏或堵塞。其布点的讲究在于选择重要的阀门前后、管道分支口以及长距离直线段。这些地方最容易出现压力差,获得的监测数据会更有代表性。
2.智能漏损监测仪
漏损是管道运行中最常见也最隐蔽的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轻则造成资源浪费,重则酿成断供等事故。智能漏损监测仪的布点可以选择在管道连接点、焊缝附近区域。因为漏损多数会在细微处出现,在这些位置的部署,可以第一时间防止错过漏损的信号。
3.智能温度监测仪
过冷或过热都会影响管网的输送效率甚至造成安全风险。智能温度监测仪的布点重点在于靠近加压站、换热点以及管道易受外界影响的区段,形成完整的温度变化曲线。这样既能反映实时运行状态,也能发现温差较大的安全隐患。
地下管廊内进行分层布点的背后,强调的是“针对性”和“代表性”。每一个传感器的布设,让管廊能够“自我感知”,也构筑了现代城市稳定运行的隐形基石。
相关阅读:
告别“看不见的隐患”:城市生命线监测系统如何让安全“一网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