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超声流量计:双模式测量技术赋能全域流量监测
在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双重影响下,极端天气频发导致城市内涝、河流泛滥等问题日益严峻。水利设施的智能化升级迫在眉睫。雷达超声流量计EN202-RDU凭借其非接触式精准测量、高防护性能与智能数据传输能力,成为解决水利监测痛点的“智慧利器”。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水利监测体系,推动水位、流量等水文要素监测智能化升级,实现“预警精准、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水利管理目标;《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更要求,2025年底前,全国各城市要基本建成覆盖城区的雨量、水位监测网络,提升内涝风险预警能力。
一、非接触·全防护·易集成
非接触+接触双模式
融合雷达非接触式与超声技术优势,既能实现河道、水库等开放场景的非接触流量监测(无需接触水体,避免淤泥堵塞),也能适配排水管道等封闭场景的精准测量,一台设备满足多场景需求;
超强防护,稳定抗造
机采用灌胶工艺与高防护设计,能抵御暴雨、洪水、高温、严寒及化学腐蚀,在恶劣环境下仍保持长期稳定运行,大幅降低故障与运维频率;
标准协议易集成
支持行业通用通讯协议,原始数据对接便捷,可直接接入智慧水利平台、化工生产管理系统、城市生命线监测网络,无需二次开发,打破“数据孤岛”;
实时动态响应:具备快速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能实时捕捉流量细微变化,一旦超出安全阈值立即触发预警,为应急调度、工艺调整争取宝贵时间。
二、双模融合·多维感知
雷达超声流量计EN202-RDU并非单一功能设备,而是集成“多场景测量+数据传输+智能分析”的综合解决方案,每一项设计均围绕行业实际需求精准落地:
(一)双技术融合测量:精准应对多介质多场景
雷达非接触测量:采用先进雷达技术,无需接触流体即可测量流量,适用于开放河道、水库、明渠等场景,尤其在高泥沙、高漂浮物的自然水体中,避免了传统接触式设备堵塞、磨损的问题;
超声精准测量:针对管道、化工储罐等封闭场景,超声技术可实现高精度流量计量,不受介质粘度、温度变化影响,在工业生产工艺流体、城市供水管道等场景中,为资源计量与工艺优化提供可靠数据;
双技术互补校验:雷达与超声数据可相互校验,当单一技术受极端环境干扰时(如暴雨导致雷达信号短暂遮挡),另一技术仍能稳定输出数据,确保监测不中断、数据无缺失。
(二)多参数协同监测:超越流量,提供全维度数据
流量+水位+温度多维度覆盖:除核心流量监测外,设备还可同步采集水位、温度等关键参数,形成“流量-水位-温度”数据链条;例如在农业灌溉中,可通过流量与水位数据计算渠道过水量,结合温度调整灌溉时机,实现节水增效;在化工生产中,温度数据可辅助判断流体稳定性,避免因温度异常影响流量计量精度;
边缘计算实时分析:内置高性能处理器,具备强大边缘计算能力,可对采集的多参数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自动识别“流量骤增+水位异常”“流量波动+温度超标”等风险组合,提升隐患识别准确性,减少人工分析成本。
(三)全场景适配与便捷运维:降低管理负担
灵活安装,省时省力:支持开放场景支架安装、封闭管道壁挂安装等多种方式,配备水平仪等辅助部件,无需复杂施工,单点位安装时间可缩短至1小时内,尤其适合地下管廊、化工园区等空间狭窄场景;
远程运维,高效省心:支持远程升级功能,管理人员可通过通讯接口对设备固件进行更新,无需现场拆卸;设备具备自检功能,实时上传运行状态与故障信息,运维人员可精准定位问题,减少现场排查次数,降低运维成本;
低功耗长效运行:优化功耗设计,在保障实时监测的同时,降低能耗,适用于偏远水利站点、无外接电源场景,配合太阳能供电系统,可实现长期无人值守运行。
(四)数据安全与合规:符合行业管理要求
数据加密传输:数据传输过程采用安全加密技术,符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确保流量、水位等敏感数据不泄露、不被篡改;
合规适配性:完全符合水文监测、化工计量、城市供水等行业标准,可顺利接入国家水利监测网络、行业监管平台,满足政策要求与合规审计需求。
雷达超声流量计EN202-RDU凭借全场景适配能力,已在水利、防涝、供水等领域成功应用,成为多行业流量监测的优选设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