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桥是如何划分的?中小跨径桥梁如何监测
桥梁作为交通网络的重要枢纽,承载着日常通行的重任。明确大中小桥的划分标准,做好中小跨径桥梁的健康监测,是保障交通安全的关键环节。
一、大中小桥的划分依据:以跨径为核心标准
在桥梁工程领域,大中小桥的分类主要参考“跨径”这一核心指标,通常结合多孔跨径总长和单孔跨径综合判定:
1.小桥:多孔跨径总长较小,或单孔跨径处于较低范围,多适用于乡村道路、小区内部等短距离通行场景;
2.中桥:多孔跨径总长和单孔跨径介于小桥与大桥之间,常见于城市次干道、乡镇主干道,连接中等跨度的河道或路段;
3.大桥:多孔跨径总长较大,或单孔跨径达到较高标准,多用于跨越江河、峡谷等大型障碍,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类型的桥梁因规模、受力结构和使用场景差异,面临的损耗风险与监测重点也有所不同,其中中小跨径桥梁数量多、分布广,更需针对性的健康监测方案。
二、中小跨径桥梁的健康威胁:隐患在“无形”中积累
即便采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造,中小跨径桥梁在长期使用中,也难逃外界因素的侵蚀与损耗:每日承受往来车辆的持续重压,经历风雨的反复冲刷,遭遇四季温度的剧烈交替,部分临近江河的桥梁还会受到水流的长期侵蚀。这些影响会逐渐导致桥梁出现细微裂缝、内部结构老化等问题,如同生命体的“慢性疾病”。
传统监测方式依赖工程师携带设备,到桥面、桥墩逐点测量、逐段记录,但这种方式存在明显局限:监测间隔长(常以月或年为单位)、覆盖范围分散,无法实时捕捉桥梁在动态环境中的变化——比如暴雨冲刷、突发载荷增加时的结构波动。许多隐患会在两次监测的间隙悄然积累,直至引发突发性安全事故。
三、中小跨径桥梁监测:用技术守护“生命体征”
WITBEE®万宾科技®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为中小跨径桥梁提供了全天候、精准化的健康守护:
(一)捕捉桥梁的“生命体征”
若将桥梁比作生命体,梁体受力、温度变化、位移、振动频率等数据就是它的“生命体征”。健康的桥梁,这些数据会在稳定范围内波动;一旦结构老化、材料疲劳或遭遇外部冲击,“体征”就会出现异常。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在桥梁关键位置(如梁体、桥墩连接处)布设多种传感器,构建起覆盖式感知网络:
1.智能加速度监测仪、倾角振动监测仪:捕捉桥梁细微的振动变化与倾斜趋势;
2.智能结构诊断器:监测梁体内部的应力变化,识别微小裂缝的产生与扩展;
3.GNSS监测一体机:精准追踪桥梁整体位移,及时发现因地质变化导致的位置偏移。
(二)实现“提前预警”
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会实时传输至系统后台,经处理、分析与基准值对比后,清晰记录桥梁的每一次“呼吸”与“颤动”。当某一数据超出安全范围(如梁体应变骤升、裂缝扩张加速),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将异常信息推送至养护部门终端。这种预警并非事故后的“通报”,而是风险来临前的“提醒”,让养护人员有充足时间制定加固方案、调配资源,必要时临时封闭桥梁,避免风险升级。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让中小跨径桥梁的健康状态可实时、可视化呈现,管理者无需再凭经验决策,而是基于数据制定科学方案,既提升了养护效率,也为公众出行增添了一份踏实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