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遇暴雨,内涝监测系统如何成为“安全底气”
7月下旬,北京密云遭遇特大暴雨,短时间内强降雨引发洪涝,车辆随水漂移,村庄受灾、游客被困……这场极端天气,暴露了城市应对内涝风险的脆弱性,也凸显构建智能内涝监测系统的迫切性。内涝监测系统与智能设备的协同应用,正成为破解城市防洪难题的关键抓手,为城市安全运行筑牢“数字堤坝”。
一、暴雨冲击下的城市“防洪短板”
密云暴雨中,积水暴涨致人员被困、房屋被淹,暴露出传统排水管理的诸多不足:人工巡检难以及时覆盖全域风险点,海量视频数据难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灾害发生后因缺乏全环节实时数据,难以为抢险决策提供精准支撑。内涝灾情的“价值线索”挖掘困难,排水改造依赖经验而非数据,这些短板让城市在极端天气前陷入被动。
二、内涝监测系统:给城市装上“防汛神经网”
内涝监测系统的核心,是为城市构建一套“防汛神经网”——通过在易涝点、地下管网、隧道等关键位置布设智能设备,让城市能实时“感知”积水变化,再通过数据融合实现精准预警。
这套“神经网”分三层运转:感知层由各类监测设备组成,像分布在城市各处的“神经末梢”,捕捉水位、井盖状态等细节;数据层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把管网数据、气象预警、交通状况等整合分析,找到内涝风险的关联规律;应用层则将分析结果转化为防汛行动,为汛前排查隐患、汛中调度排水、汛后评估改造提供依据,让防汛工作从“灾后补救”变成“事前预防”。
三、智能设备:内涝监测的“关键支撑”
(一)地埋式积水监测仪
1.精准捕捉地下管网、低洼处的积水细微波动;
2.采用LoRa通讯技术,保障地下信号微弱环境下的数据稳定传输;
3.高防护性能适配地下潮湿、多杂质环境,提前预警积水隐患。
(二)雷达水位监测仪
1.实时追踪路面积水上涨速度,精准测量复杂信号环境下的水位;
2.IP68防护+整机灌胶设计,确保暴雨浸泡中正常工作;
3.智能切换监测模式,低功耗续航,积水接近警戒值时及时预警。
北京暴雨是城市防洪的一次“压力测试”,也为内涝监测系统的推广敲响警钟。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数据融合深化,内涝监测系统将成为更智能的“隐形救生员”,让暴雨内涝不再成为城市安全的“致命威胁”,持续为智慧城市筑牢“防洪底线”,默默守护每一位市民的平安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