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0万元!驻马店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设备采购项目
项目名称:驻马店市智慧城市服务中心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设备采购项目
预算金额:2390万元
采购需求:排水和燃气相邻空间专项设备、桥梁专项设备、无人机巡查设备。
城市的有序运转,离不开排水、供水、燃气、桥梁等生命线工程的稳定运行。这些隐藏在街巷地下、横跨江河之上的基础设施,如同城市的“血管”与“骨骼”,支撑着居民生活与社会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提速,城市规模扩张与人口密度上升,生命线工程面临的负荷压力与安全风险持续攀升。传统依赖人工巡检的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设施老化、环境复杂、突发事件等多重挑战,亟需通过智慧化技术构建全方位安全屏障。
国务院《“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要求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住建部与应急管理部联合发布的建设指南,更为此提供了清晰的技术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而韧性的核心,正在于让城市生命线在冲击下保持功能、快速恢复——智慧化监测与运维,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一、技术内核:构建全维度感知网络
城市生命线智慧运维体系的核心,是通过“传感器+数字化平台”搭建起全场景监测网络。针对不同设施的特性,部署位移、压力、温湿度、气体浓度等多类型传感器,实时采集设施运行的物理参数与环境数据。从地下管廊的有毒气体浓度,到桥梁的振动应变;从建筑的沉降倾斜,到河湖的水质变化,这些数据汇聚成设施的“数字孪生体”,让原本隐蔽的运行状态变得可感、可知、可预判,为安全管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二、场景落地:九大领域的智慧守护
排水场景
聚焦雨污水管网、窨井盖、易涝点等关键节点,监测管网液位、流速、水质及积水点水位,构建排水设施“一张图”。强降雨时,通过数据调度排水资源,提升防涝能力;日常则为管网改造、污水治理提供依据,保障城市水循环顺畅。
供水场景
依托智能传感器实时捕捉供水管网的压力、流量、漏损及水质指标,快速定位爆管、污染等问题。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监测,确保居民用水的水量稳定与水质安全,减少水资源浪费。
燃气场景
针对燃气管道及周边环境,监测可燃气体浓度、管道压力、外部振动等指标。一旦出现泄漏或压力异常,系统立即预警,避免爆炸、中毒等事故,守护燃气供应的“生命线”。
供热场景
追踪供热管道的供回水压力、管网周边土壤温度及泄漏情况,及时发现管道破损。通过精准监测保障冬季供热系统稳定,让温暖高效送达千家万户。
桥梁场景
实时捕捉桥梁的位移、沉降、振动、应变等参数,分析交通载荷与风荷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动态评估桥梁健康状态,提前预警潜在风险,延长使用寿命,保障交通动脉畅通。
建筑场景
监测建筑的位移、倾斜、振动及地震烈度等数据,为结构安全提供实时评估。从日常沉降到突发地震,全方位守护建筑稳固,筑牢居民生活的安全底线。
隧道场景
关注隧道拱顶位移、地表沉降、内部微震等参数,建立实时预警机制。应对地质变化与交通荷载带来的风险,确保隧道运行安全,维系城市交通的地下通道畅通。
综合管廊场景
覆盖管廊本体的沉降、裂缝,以及舱内有毒气体、温湿度、积水等数据,同时监测入廊管线的流量与压力。通过一体化监测,保障管廊及内部管线的协同安全运行。
河湖场景
监测水体的水位、流速、水质等指标,为洪水预警、污染治理提供数据。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支撑水资源调度与生态修复,让城市水环境更宜居。
三、体系价值: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管理模式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通过实时数据监测与智能分析,系统能提前识别风险趋势——如燃气管道的微小泄漏、桥梁结构的细微变形、管网的潜在爆管点,为运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联动应急资源,缩短响应时间;日常则通过预防性维护延长设施寿命,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在城市化持续深入的今天,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为城市生命线装上“智慧大脑”与“灵敏神经”。它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以数据驱动安全,以智能提升韧性,让每一段管网、每一座桥梁、每一片河湖都处于可控状态,为城市的永续发展筑牢根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