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 “被动维修”,科技赋能桥梁安全监测
长期以来传统的桥梁养护模式以 “被动维修”
为主导。当桥梁出现结构裂缝、钢筋锈蚀、铺装层破损等严重影响其正常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能的问题后,才被动地采取修复措施。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方式,往往是在桥梁病害已然发生、甚至恶化到一定程度后才介入,维修成本高昂且可能因维修期间的交通管制对区域交通造成严重影响。
而现代社会之中,桥梁预防性养护则成为一种更为先进、科学的养护理念。当桥梁存在细微裂缝、局部混凝土剥落,但其整体性能依然保持良好状态,或者尚未显现出明显病害迹象时,通过主动、有计划的防护或加固措施,延缓桥梁功能的退化进程并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这一理念也可以依托于先进的WITBEE®万宾科技®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得到具体的实现。
一、“治未病”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预防性养护并非盲目开展,而是建立在系统全面的检查评估基础之上。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依据系统的实时监测数据,对桥梁的结构状况、材料性能、运营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前判断桥梁潜在的病害风险。
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实时的监测和预警有助于监管人员精准把握养护时机,针对桥梁的适宜部位进行精准施策。这种养护模式强调“治未病”,将病害扼杀在萌芽阶段,能以更低的成本保障城市生命线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洞察桥梁“软肋”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多维度、实时化的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持续感知桥梁的运行状态。它能够实时采集应变、位移、加速度等关键结构响应数据,察觉桥梁出现裂缝扩展、构件变形等潜在隐患,在隐患演变为严重事故前及时发出预警,为桥梁维护人员争取宝贵的处置时间,避免桥梁坍塌等更严重的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养护人员基于系统长期积累的海量监测数据,能够精准定位桥梁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如同为桥梁进行全面 “体检”,别出那些承受较大应力、变形突出的构件或部位。通过分析桥梁在不同荷载工况下的受力状态,为桥梁的维护、加固和改造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这不仅可以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更能够降低因频繁维修或过早拆除重建产生的巨额经济和人力成本。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桥梁状态的实时、远程监测,实现桥梁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并提高桥梁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