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涝监测技术原理是什么?
每至暴雨频发的季节,城市内涝便成了困扰众多城市的顽疾。短时间内,积水深度急剧攀升,城市道路瞬间沦为一片泽国,车辆无奈熄火,行人举步维艰。内涝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更严重威胁着生命与财产安全。而在这背后,有一位默默守护城市的隐形卫士 —— 内涝监测系统,它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它的技术原理与实际应用。
一、内涝监测技术原理
(一)传感器监测技术
1.水位传感器:作为内涝监测中最为常见的传感器之一,水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压力感应。当水位上升,水的压力会精准作用于传感器的感应元件,进而将压力信号巧妙转化为电信号,再经过精确换算,便能得出实时水位高度。在城市的排水管道、河道以及低洼地段等关键位置,都能看到水位传感器的身影。它们就像一个个不知疲倦的 “侦察兵”,实时紧盯水位变化。一旦水位超过预设的警戒值,就如同拉响了警报,预示着内涝可能即将来袭。
2.雨量传感器:雨量传感器主要承担着测量降雨量的重任。它通过巧妙收集雨水,并将其转化为脉冲信号,根据单位时间内的脉冲数量,便能精确计算出降雨量。精准的雨量监测数据,堪称判断内涝风险的关键依据。毕竟,短时间内的强降雨往往是引发内涝的直接导火索。例如,当每小时降雨量达到 50 毫米以上时,城市就仿佛进入了 “警戒状态”,需要密切关注内涝发生的可能性。
3.流量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可以测量水流的流量,其工作原理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电磁式、超声波式等。通过实时监测排水管道或河道中的水流流量,管理者能够全面了解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一旦流量突然减小,就可能意味着排水管道出现堵塞,从而大大增加了内涝风险。
(二)遥感监测技术
1.卫星遥感:卫星遥感就像是站在太空中的 “超级瞭望塔”。利用卫星搭载的各类先进传感器,能够从高空俯瞰地球表面,获取海量图像和数据。在对内涝进行监测时,卫星能够快速捕捉大面积水体分布的变化情况。通过仔细分析不同时期的卫星图像,就能够迅速确定积水区域的范围和变化趋势。其中,光学卫星凭借水体对不同波段光的独特反射特性,精准识别积水区域;而雷达卫星则更胜一筹,它不受天气和光照条件的限制,即便在暴雨倾盆等恶劣天气下,也能稳定发挥监测作用。
2.航空遥感:航空遥感包括有人飞机和无人机遥感。其中,无人机凭借其灵活、机动性强的显著特点,成为了内涝监测的 “急先锋”。一旦发生内涝,无人机能够迅速抵达现场,进行低空拍摄和监测。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热红外相机等专业设备,无人机可以获取更为详细的地面信息,比如积水深度的大致分布、道路和建筑物的淹没情况等。这些精准数据,为后续的救援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据分析技术
1.GIS 技术:GIS 技术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堪称内涝监测数据的 “智慧大脑”。它能够将内涝监测过程中获取的各种数据,如水位、雨量、地形等,巧妙整合到一个地理空间框架中。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就可以直观、清晰地展示内涝风险区域的分布情况。例如,将地形数据与水位数据相结合,便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低洼地区更容易积水,从而为城市规划和内涝防治提供极具价值的科学依据。
2.数据分析与模型预测: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我们可以对历史监测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和分析。通过建立内涝预测模型,依据当前的降雨、水位等数据,就能精准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涝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积水深度、范围等关键信息。比如,通过对多年降雨和内涝发生情况的海量数据分析,训练出的模型能够根据实时雨量数据,准确预测内涝风险等级。
二、内涝监测的应用
(一)城市排水系统管理
内涝监测数据,为城市排水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持。通过实时监测排水管道的水位和流量,管理者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管道堵塞、排水不畅等问题,并迅速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疏通和维修。同时,根据监测数据,还可以优化排水泵站的运行调度。在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合理调整排水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排水效率,降低内涝发生的概率。
(二)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
内涝监测系统与灾害预警机制紧密相连,就像一对协同作战的 “好搭档”。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会自动触发警报,并通过短信、广播、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及时将信息传递给政府部门、市民和相关单位。政府部门在收到预警信息后,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援力量,提前做好人员疏散、物资调配等工作,将内涝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例如,在暴雨来临前,市民通过预警信息,可以提前规划出行路线,避免前往易涝区域,保障自身安全。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内涝监测数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深入分析历史内涝发生区域和原因,规划部门能够合理调整城市布局,避免在低洼、易涝地区建设重要设施和居民区。同时,在新建区域的规划中,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大力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有效提高城市的雨水吸纳和调蓄能力,从源头上减少内涝风险。
城市内涝监测技术,通过多种手段的协同配合,为城市的安全运行筑牢了坚实防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