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内涝?地埋式监测仪如何抢出“黄金30分钟”
防涝时间?在大部分城市,雨季来临时路面积水几乎是一种熟悉的场景。无论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短时强降雨,还是连续多日的阴雨,积水总是最先暴露的问题。它可能源于地面高低不平,导致雨水短时间在低洼处汇集;也可能是排水沟被落叶、垃圾堵塞,使水流无法顺利排出;或是降雨强度超过了排水系统的瞬时承载能力,使低洼路段出现短暂的积水。对于人们来说,可能看到积水就容易把它与“内涝”画上等号,但事实上,这两者并非是同一种城市问题。

一、积水不等于内涝
路面积水是常见现象,但不一定会发展为城市内涝。根据我国《室外排水设计标准》的规定,判断一段积水是否为“内涝”,不仅要看积水深度,还要看它在多长时间内能退去。如果达到标准规定的排水能力,例如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底层不进水、道路至少保留一条车道且积水深度不超过 15 厘米、积水在最大允许时间内退去,那么不可称为内涝。简单来说,积水可能短暂存在,而内涝则意味着城市的部分功能已经受影响。
雨情越急、降雨速度越快,应急部门能够留给自己的时间就越少。但内涝是一个动态过程,如果在积水初现、雨势变大时就能精准掌握路面积水的水位变化并做出响应,那么许多可能升级成内涝灾害的问题,都能在初始阶段被“扑灭”。比如,WITBEE®万宾科技®地埋式积水监测仪EN200-C通过布设在易积水路段,可以实现对积水水位的实时采集和上传。当水位高度达到预警范围时,它又能够快速触发预警信号,为应急、排水和城管等部门提前介入提供信号指引。

二、与内涝的较量,更是与时间的竞速
如果没有提前感知能力,排水部门常常依赖巡查、监控设备观察等方式获取信息,受光线不足、恶劣天气等环境影响的概率较高。而地埋式积水监测仪更靠近积水形成的第一现场。在与内涝的竞速中,让防涝部门能更早知道内涝是否已经出现、是否需要提前部署力量,本质上是在为他们赢得处理内涝风险的黄金时间。
对于防涝部门来讲,他们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调度巡查力量,使得排水处置、警戒标识设置更有目的性,城市的安全感和宜居度也将不断提升。对于交通部门来说,及时的预警能帮助他们提前封闭风险路段,避免车辆盲目驶入深水区域而熄火。
通过地埋式积水监测仪在各个易涝点的部署与运行,城市相关部门将能够以科学、精准、高效的手段去化解内涝风险,让行动可以跑在灾害前面。
相关阅读:
工信部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B1.B2-20211091